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牛千万,银行员工的公休假额度,居然变成了管理层的恩赐。
不管是线上审批还是线下申请,直属上司都不会主动进行下一步,默认为没看见请假流程,非得等着当事人过来“低声下气”的汇报。
尤其是一线员工,每次想请假之前,都要做长时间的思想斗争,提前预演行长可能会问的问题,以及自己如何回答会更好点。
有些银行甚至有了一些不成文的规定,业绩不好的员工不配有公休假,原则上一周不能有两名员工同时休假。
若与规定相悖,员工们即使提交申请,也会被领导以各种理由拒绝,仿佛银行少了谁就得停摆。
之所以银行内部会形成类似的机制,与行业的属性关系密切。
一般来说,银行每年的一季度和四季度是最忙的时候,分别代表着夯实基础和全力冲刺,这两个季度不允许员工休年假。
后来,各家银行又推出了“时间过半、任务过半”的口号,导致二季度也成了员工无法触碰的逆鳞。
如此一来,每年就只剩下三季度可以申请公休假,一个银行网点动辄十几名员工,都得提前制定计划,不可能出现“说走就走的旅行”。
管理层在这个问题上,便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和决定权,毕竟谁也不会为了休假的小事,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。
按理说,年假是每位员工的基本权利,想请假的时候,只需要提前履行告知义务牛千万,而不是步步维艰。
但从多数银行员工反馈的情况来看,几乎每个人在请年假的过程中,都经历过不公正的待遇,社交媒体上随便一搜,还能看到专属于银行人的请假攻略。
可能有些朋友会说,请公休假没有那么复杂,早点提交就好了,等到了日子,不管有没有流程终结,直接休假就好了。
有这些想法的人,还是没有真正体会到银行工作的无奈,除非是打算分道扬镳,否则没有员工会这么硬刚组织。
领导们常见的拒绝理由有三种,让员工敢怒不敢言。
首当其冲的就是用业绩说话,这样的狼性文化在银行内部早已约定俗成,很多业绩不好的员工“自知理亏”,内心决定放弃休假。
而且,一线员工身上背负的指标可不止一项,但只要有指标不完美,领导就会拿来大做文章,对好的方面只字不提。
其次就是借助内外部因素,揪着员工的责任心和荣辱观不放。
前面也说了银行每年至少要忙三个季度,仅剩的一个空闲季度,又经常会有外部检查和内部审计,导致员工很难找到合适的时机。
最后是人可以休假,事还得照做,出去玩也得把办公电脑带上,工作电话不能不接。
表面上看员工请到了假,实际上一直在远程办公,客户理财到期了要提前联系,督导会要线上参加,休个假甚至比上班还累。
说到底,目前银行的年假制度已经完全变了味,最多只能做到执行合规,员工的真实想法却没人关心。
自动签署放弃年假意愿书、被迫同意业绩与休假额度挂钩、绝对服从网点轮流休假安排等,一定程度上还是违法违规。
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到,银行内部很多基层管理者的合规意识比较淡薄,只会想着抓住一切可以拿捏员工的机会。
实际上,休假不一定会影响工作,长时间守在岗位上,不仅心生怨言,工作效率也会大打折扣。
相反,适当的劳逸结合,反而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,激发人员的赚钱欲望。
一年有200多个工作日,抽出五天到十天,让员工好好陪陪家人,放松身心的玩一玩,又有什么难以接受的呢?
究竟是银行离开了谁就运转不了,还是基层管理者刻意把权力具象化,想必各位心里都有数了。
有时候银行员工自己也要反思,为什么都被调教成了这般模样,连正当权益都要祈求才能得到。
驰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